中俄能源合作開始步入“收獲期”|最新資料
近期以來,細察中俄關系的深入發展,以下三大事態備受國際社會關注:其一,8月30日,普京總理親自開啟了中俄原油管道閥門,這標志著“俄中輸油管道”俄境內段正式注入石油。普京還表示,今年之內俄羅斯的石油會通過該管道輸入中國;其二,9月9日,中俄簽署60億美元的“貸款換煤炭”協議,這也是繼去年兩國談妥“貸款換石油”項目后,煤炭再次加入了這一合作模式。其三,9月10日,俄羅斯新聞社為俄總統9月底訪華在北京召開通氣會,隨訪嘉賓中不乏能源巨頭。 三大事態主題都涉及到了能源領域的合作。中俄兩國正在通過能源合作為中俄關系注入了新活力,中俄能源合作開始步入了“收獲期”,帶動著兩國“戰略協作伙伴”關系的深入發展。 很顯然,在俄羅斯遭遇金融危機重創、俄“能源外交”重心東移、中俄能源合作高度互補的時代背景之下,中俄能源合作正在迎來日趨加速、成熟與突破的新歷史階段。 從俄羅斯方面來說,強化與中國的能源合作,這是俄羅斯“能源外交”重心東移的重要標志,也是俄羅斯布局“后危機時代”能源話語權的重要步驟。對俄羅斯來說,得天獨厚的油氣資源,不僅具有經濟或商品價值,更具有戰略價值,是俄羅斯追求大國地位、保持國際話語權的戰略資源。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,俄羅斯的“能源外交”非但沒有收縮,反倒更加主動與頻繁,這既有借助能源破解經濟困局的現實考慮,也有著眼布局“能源出口多元化”的戰略考慮。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入發展,是俄羅斯視亞太地區作為能源出口重要方向的重要環節,這將大大化解俄美歐因能源對抗出現的收入損失與形成的戰略被動。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加大對海外能源的投資力度,中俄原油管道的開通,是多年來我國能源領域投資的重要成果,使我國又多了一條能源運輸的“戰略通道”,對于中國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、保障能源安全具有促進作用,同時還可以帶動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。 有跡象表明,中俄在遠東地區的能源合作,開始日益拓展到基建投資、合作開發、技術共享等相關領域與行業。從合作態勢與未來前景看,中俄作為能源消費大國和能源資源大國,正在成為推動東北亞油氣合作的核心力量。中俄通過加大對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能源項目的合作開發,兩國有可能逐漸形成經濟上的“互補、共融、共生”關系,從根本上實現東北亞地區生產力要素的優勢互補。 可以說,能源領域的高度互補性,是中俄能源合作能夠實現的“黏合劑”;長期穩固的政治關系,是中俄能源合作得以持續的“保護傘”;多年來常態化的“能源談判機制”,則是中俄能源合作穩固推進的“潤滑油”。中俄能源合作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,可謂潛力無限、影響深遠。
|